姚瑶:马格南细节

原文系转载,文章来源:瑞象视点


《世界的眼睛:马格南图片社与马格南摄影师》,一本关于马格南的传记。但书中,绝不像图书介绍一般充满对这个伟大组织的溢美之词,而是不厌其烦地铺陈细节。

该书作者卢塞尔•米勒(Russell Miller),英国记者。第一反应也有些质疑:马格南的历史应该由法国人来写吧?这位英国记者早已遭遇了马格南的法国成员们同样的鄙夷,也许对这种法国式偏见早有预见,他仍坚强地开展工作:查询马格南档案、采访几乎所有成员,观察成员的年会,调查走访相关的美术馆,踏遍马格南在纽约、巴黎、伦敦和东京的办公室搜集资料……这些努力极大地充实了一本传记。也许,这种有距离感的身份甚至有益于这本传记的写作。

光是作者的序言已经非常有趣。他带着些刻薄的口吻,描绘与马格南大师们的交往,毫不掩饰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傲慢、坏脾气:“采访科内尔•卡帕(Cornell Capa)……每次我提出采访的要求,他似乎不是认为我的问题太单调,就是冒犯了他”;“大名鼎鼎的亨利•卡帝埃-布列松……表示对我的提出的有关摄影的问题已烦得要死了。”

主要章节由1996年巴黎那次不太和谐、节奏拖沓的《年会》开始。这几乎是一篇会议记录,再现了主要的对话、争论,又是报道式的写作,叙述了莅临成员们的穿着——非正式的、各式各样的,谁迟到了,当然还有会议的议程。末了,附上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的访谈记录,关于他对马格南组织内部纷争的看法,以及南非那次不幸中枪的历险。

接着,详细展开了创始人和主要成员的人生故事、职业生涯、情感经历、家庭变故;第七章单独讲述了《尤金•史密斯的故事》,他在马格南历史上的重要性之一表现在他几乎使马格南濒临破产。每一章节后,也都附有访谈或是信件,虽然有时缺乏有机的承接关系,但纵观这是一本关于这个组织及其所有成员的传记,也就释然了。全书配有马格南中国独家代理东方IC提供的原版图片,置于适宜的段落,提供了一种“图片背后的故事”式的阅读体验。

书中,作者米勒毫不避讳地叙述马格南历经的各次危机,财务的、感情的;成员间关于摄影取向的争辩,报道的、艺术的。的确,一群摄影家经营一个商业图片社是很成问题的,并且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马格南的正式成员均是马格南股份的持有人和图片社的所有人之一,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个公司有50个老板。

从这些琐碎的细节,仍可渐渐浮现、蒸馏出一个马格南印象,如作者描摹的,自1947年成立以来,马格南的摄影师就是“世界历史的目击者,记录了灾难、胜利和人类的种种愚蠢行为,创作了20世纪最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如今,他们(仍)代表了新闻摄影的最高境界——无畏、献身、热情、忘我,还有道义精神。

摄影评论家顾铮曾评论道:“马格南所做的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现实世界,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人,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摄影,也为了深刻地理解摄影家。”这本书也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马格南、深刻地理解马格南的摄影师。

《世界的眼睛:马格南图片社与马格南摄影师》(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封面

《世界的眼睛:马格南图片社与马格南摄影师》(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封面

《世界的眼睛:马格南图片社与马格南摄影师》(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封二

《世界的眼睛:马格南图片社与马格南摄影师》(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