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上海摄影,有一个人物一定避之不开,那就是陆元敏。

  他和他的作品都很“上海”。从他的作品里你能嗅到上海人的特质和味道。

  近日,这位大名鼎鼎却又低调奢华的陆元敏先生的原作展将在10月12日至11月10日,上海鲲鲤国际影廊以《繁花》为名,进行展览

  展览集纳了他近两三年的新作45幅,早期代表作“上海人”和“苏州河”手工放印作品12幅。同时还将出版限量版陆元敏摄影作品画册,举办由摄影评论家、文化评论家、作家、杂志创意总监、戏剧导演、摄影家等专家学者参加的陆元敏摄影艺术研讨会。

  该展览的策展人姜纬先生,对这次展览的主题及作品,作了如下描述:

  文化的最初意义即是以符号改造人,把人身上的动物性改造为善于利用符号相互交流的能力,这种改造分布在所有的方面,所以说文化即是日常生活方式的总和。正如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论述,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不是追逐某种预设的目标,从改造人的自然动物性开始,文化的意义就是让人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陆元敏的照片,印证了文化的几个特点:一,文化通常是本土主义的,本土的历史环境和地域条件才能说明什么是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适应;二,文化必然是多元的,不存在一个大一统的固定目标;三,文化是充满活力的,历史不断赋予文化再创造的空间。陆元敏照片里的上海,既是他个人、具体、感性经验的不断延伸,同时也是我们的身心所在,历史不在别处,上海不是抽象的,照片里的细密纹理在与我们相似的时空结构中得到了充分衡量,这一切还远未停止。(全文附后)

  注:结棍,上海话,“很厉害”、“水平很高”、“很强大”等意思。

陆元敏的上海

 
姜纬
 
  上海在不断生产符号和意义,关于上海的影像也成为无尽的想象和表述的循环与再生产,这很可能标志着我们视野的逐渐成熟。当我们在观看城市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与自己的想象和变化中的主体性发生关系,摄影有能力以主动的方式成为结构、生产空间与历史的具体力量。

  陆元敏的照片是极富“海派” 味道的摄影作品,他对于上海生活方式的由衷认同,对于熟悉的人与环境的浓厚兴趣,使他在自身活动空间经验尺度内做“市面”的习性和其对象息息相通,上海人活灵活现。

  牢牢立足于自身经验,细腻而敏锐的独特观察,成就了陆元敏非凡的视觉表现力。他的照片保存了近二十多年普普通通上海人的生活常态和精神面貌,目光,衣饰,建筑,街面,神态举止,居家环境,公共空间,汇聚在一起,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追光蹑影,蕴积了无数人间烟火,呈现了一种精妙叙事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本身的繁复性,以及对于碎杂绵密细节的天才把握。无论是人或物或景,影像风格具有着高度统一性,显示出他对语言卓越的自制力。

  陆元敏能成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摄影家之一,实源自于他深厚绵长的生活积累和荣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在他的意识中,从来没想过为任何形式的约稿而去拍照,摄影,就是他真诚质朴的释怀方式和过程。他说:“我尽可能地保持第一次按快门的好奇与兴奋的心情,一拍再拍地拍摄身边的生活,不会厌倦。城市在不断变化,光线在不断变化,照相机也在不断变化,足够好玩了。”

  这就是陆元敏的形而上学,或者干脆就是他自己:一块有丰沛感受的镜片,虽然只有方寸大小,但还是在映照着万千世界,外在世界里的繁琐之物凭借照片馈赠现实的情感。

  陆元敏对周遭事物有着饱满的倾注与抽离,他总是在感受,而生活有时却变得可疑或平庸,有时又奇异地可亲,变的与其说是生活,不如说是他将自我投放在外物之上的意识和情绪变动。影像在另一条马路,或他人的房间,但同时又全都在此时此地。包围在他身边的各种各样人物和景物,既是实在的,也是让他洞悉生活奥妙的符号。事物的单调可疑既是单调可疑本身,又是诗意的无限源泉,平庸与诗性,“在”与“不在”,事物被时刻感知同时又外在于他,他力图理解其他人的存在,又禁不住将周遭变成自己的世界。

  陆元敏1990年代的代表作品《上海人》和《苏州河》就像有年份的酽厚老酒,他对我讲:“辰光好像停牢了一样。” 上海人是这些照片中的主人公,他们寒来暑往,成家立业,养儿育女,生老病死,他们有时相互依偎着取暖,有时又相互竞争倾轧。这些年来,他们可能并不晓得“历史” 究竟如何发生,“历史”落到他们那儿也只是具体的“生活”,但是,历史在他们那里穿行而过,琐屑微渺的喜怒哀乐,冷暖辗转的灵肉浮沉,如此纷繁多姿,陆元敏对这些世事人情始终保持着谦恭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就像他自述的那样:“邻家的小孩突然变得比我都成熟了,弄堂口的老人突然消失了身影……城市由旧变新、由新变旧,总要有人用影像来见证曾经的时光。过去是由街角照相馆里的照相师傅及少数有照相机的人来承当,现在手机都能拍照了,人人都是摄影师了,我成了这样的人,拍照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快乐。1967年的某一个中午,十七岁的我双眼死盯着墙上的钟,盼着秒针走快点。没学可上,没书、没电影可看,没任何的乐趣,终于有一天同学要参军了,进工厂了,我也要下乡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借来一台破相机,相约到人民广场、外滩、外白渡桥拍照留念。这真是一段快乐时光,那些照片在我以后八年的农村生活中一直在身边陪着我。我喜欢上照片,但未曾想到以后能每天享受拍照的乐趣。”

  陆元敏近几年来的新作,酣畅恣肆,密度很高,覆盖力较强。这些照片不再关心相邻事物的一般逻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内容主题在视觉与空间中的“和谐”,而是在照射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既往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的意义的世界,让人物和景观首先以它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它们的存在持续为人们感觉到,其价值远远超越了照片自身,让我们领会到摄影语言的灵性。这些照片并没有对现象进行简单解读和判断,而是显示镜头能够看见的事物与能够表现出的事物之间的轨迹,穿过丰盛的浮辞和喧闹的表象,尽可能去发现和感受生活的广阔。陆元敏的新作不是粗浅的摹本,相反,他努力在照片内部发现一种自发的生成规律,寻找一种富有弹性的表达方式和趋向,而这种方式和趋向绝非只是单纯地记录从一开始便以实存的固定范畴所给定的事物,每一张照片都是能创造并设定一个它自己的世界之力量,在这些它自己创造并设定的世界中,事物按照内在的符号法则展现自身,并且,唯有通过这种内在的符号,才能有任何确定的“存在”。与此同时,我们又会发现,陆元敏新作的构建是自洽的,是一个整体,可以随时自我调节,具有强大的文化内聚力,能够抵御无数历史表象的侵蚀。

  文化的最初意义即是以符号改造人,把人身上的动物性改造为善于利用符号相互交流的能力,这种改造分布在所有的方面,所以说文化即是日常生活方式的总和。正如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论述,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不是追逐某种预设的目标,从改造人的自然动物性开始,文化的意义就是让人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陆元敏的照片,印证了文化的几个特点:一,文化通常是本土主义的,本土的历史环境和地域条件才能说明什么是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适应;二,文化必然是多元的,不存在一个大一统的固定目标;三,文化是充满活力的,历史不断赋予文化再创造的空间。陆元敏照片里的上海,既是他个人、具体、感性经验的不断延伸,同时也是我们的身心所在,历史不在别处,上海不是抽象的,照片里的细密纹理在与我们相似的时空结构中得到了充分衡量,这一切还远未停止。

 
  陆元敏,1950年出生于上海。摄影作品在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爱尔兰和美国等地展出,2007年获得第一届沙飞摄影奖。

收藏:
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乌利•希克等公共机构和个人
出版:
胶片时代的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
记忆•恍惚间的上海影像,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年
苏州河,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上海人1990—2000,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陆元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

个展:
繁花,中国,2013年
光线,上海国际摄影节邀请展,中国,2012年
那么元敏,中国,2009年
上海人,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07年
心象世界,第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06年
苏州河,中国,2006年
陆元敏的LOMO世界,中国,2006年
上海•上海,中国,2004年
上海人1990—2000,中国,2003年
联体,中国,2003年
生活,第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2001年

联展:
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中国,2013年
线索,中国,2012年
生活的脸孔:中国当代肖像,中国,2010年
城市影像,中国,2010年
反转的图片,上海摄影师作品联展,美国,2008年
生活向前进,《生活》月刊摄影展,中国,2006年
共享上海主题影像展,中国,2006年
上海摄影家作品展,第五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2005年
从农村到城市,中国摄影师作品联展,美国,2005年
游走者的视线,第一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2005年
变化的中国,中国当代摄影家系列展,德国,2004年
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爱尔兰2004年
记录中国:当代摄影与社会变动,美国,2004年
中国人本,中国,2003年
东+西,中国当代艺术展,奥地利,2002年
亚洲摄影双年展,韩国,2002年
内面都市,中国,2001年
上海国际摄影展黑白作品展,中国,2000年
中国当代摄影展,德国,1997年
中国当代摄影家五人展,日本,1996年
黑白上海人十人作品展,中国,1994年
中国摄影家作品展,法国,1993年

展览海报和部分新作赏析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部分新作

部分新作

部分新作

部分新作

部分新作

部分新作

部分新作

部分新作

部分新作

部分新作